在这种关注度下,人们期望现有制造设施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一场全面的产业格局重组正在进行中。据业内人士称,现代汽车、特斯拉和中国的肖平汽车是其中的佼佼者。
小鹏汽车和其他汽车制造商已宣布计划研发和量产人形机器人。一些公司已在其工厂部署机器人进行测试,探索商业化的可能性。
现代汽车宣布,其集团机器人制造商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出了高度灵活的人形机器人“Atlas”,它可以像人类一样行走、奔跑和执行多种动作。
该公司正在推进其Atlas机器人的商业化。它将追加投资50亿美元(约合7700亿日元)在美国生产该机器人,并将于今年年底在佐治亚州的一家新工厂开始对Atlas机器人进行测试。
现代汽车集团董事长郑义圣表示:“制造业的未来取决于人机协作。未来,我们将使集团20%的销售额来自机器人领域。”
特斯拉将于明年推出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第三代车型。
该公司计划开发并大规模生产这些机器人。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最近的一次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人形机器人是一项可以创造无限利润的业务”,公司长期目标是生产1亿个机器人。
小攀本月发布了人形机器人Iron,该机器人配备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芯片,并计划于明年年底开始量产。
比亚迪宣布将于下月推出国产人形机器人“博博D”,并计划明年将产量扩大到2万台。
宝马正在美国斯帕坦堡工厂试验部署名为“Figure 02”的人形机器人来协助生产,梅赛德斯-奔驰也在装配过程中使用它。
此外,丰田、奥迪和本田也在快速推进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汽车制造商之所以致力于研发机器人,是因为
这是因为汽车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大规模零部件供应链可以直接利用。通过利用现有的生产线和供应链,可以构建新的基础设施。
无需制造新机器人即可大规模生产现有机器人,这将显著降低成本。此外,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控制和传感器技术也将应用于人形机器人。
与机器人相比,机械臂有很多重叠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过程中的机械臂的控制原理与人形机器人类似,这使得该技术具有很高的可扩展性。
此外,人形机器人外形与人类相似,因此无需对现有工厂设备进行重大改造即可将其部署到工厂中。
预计这将提高生产率,从长远来看降低劳动力成本,并通过机器人销售创造收入。然而,业内许多人士认为,这项技术要实现全面商业化还需要更多时间。
这是因为仍然存在重大的技术挑战,例如关节控制的精确性和能源效率,而且大规模生产的成本结构尚未完全确定。
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DTechEx表示,“人形机器人预计将从2033年左右开始全面部署,用于执行复杂任务”,并且“价格”。
如果价格降至 2 万美元左右(约合 308 万日元),并且物流和运输工作成为可能,市场将迅速增长,到 2035 年规模将达到 300 亿美元(约合 4.6 万亿日元)。
是。
2025/11/11 07:09 KST
Copyrights(C) Edaily wowkorea.jp 107
